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要闻
从国际规则旁观者到制定席,以标准“软实力”夯实发展“硬支撑”
发布日期:2025-04-15 17:5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国检集团

媒体聚焦

近日,《中国建材》杂志发表专题文章《从国际规则旁观者到制定席——中国建材总院以标准“软实力”夯实发展“硬支撑”》。今年,国检集团主笔的ISO 11983:2025《道路车辆-安全玻璃材料-电致可调玻璃试验方法》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是全球范围内公开发表的汽车行业首个智能玻璃国际标准,是国检集团继2011年发布我国建材行业第一项利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转化而成的国际标准ISO 13124: 2011以来,发布的第15项国际标准。从国际规则旁观者到制定席,国检集团持续在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以标准“软实力”夯实发展“硬支撑”。

▐来源:《中国建材》杂志、国检集团、水泥新材院

中国建材总院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新中国建材科技的“摇篮和发源地”,通过主导多项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参与国际技术组织管理以及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应用,以标准“软实力”夯实行业发展“硬支撑”,显著提升了中国建材总院在建材领域的技术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国际标准再添新

瑞士当地时间1月28日,北京时间1月29日春节当天,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来好消息,由中国主导编制,中国建材总院所属国检集团主笔,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瑞典等国参与编制的ISO 11983:2025《道路车辆-安全玻璃材料-电致可调玻璃试验方法》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汽车行业首个智能玻璃国际标准,也是全球范围内该领域公开发表的首个标准。

国检集团玻璃事业部总经理助理丁佐鑫告诉记者,电致可调玻璃是近年来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创新技术。这类玻璃通过电场或电流调节透光率、反射率或颜色,提升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现有传统安全玻璃标准无法完全覆盖其特殊性能的测试需求。ISO 11983:2025聚焦汽车用智能玻璃,针对汽车用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无机全固态电致变色材料、悬浮粒子调光材料、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染料液晶材料等不同技术路线产品,系统规定了基础试验方法。

“从材料的稳定性测试到调光性能的精准评估,确保产品质量可靠,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汽车智能玻璃走向更成熟的发展阶段。”丁佐鑫表示,在全球汽车与玻璃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经过多轮严谨研讨与反复验证,这一新发布的标准将为各国汽车智能玻璃的产业发展和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引,也将提振国内智能玻璃产业的发展信心,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国内玻璃产业转型升级。

加上这一最新发布的国际标准,自2011年发布我国建材行业第一项利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转化而成的国际标准ISO 13124:2011以来,中国建材总院累计主导发布ISO、IEC、RILEM国际标准已达到20项。

抢占技术话语权

一个企业的国际化标准工作表现突出,反映了其在技术实力、行业影响力、战略布局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中国建材总院的标准化工作成果,源于其自身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和行业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建材总院混凝土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死磕”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提出的两个试验方法标准为在材料和设计规范中考虑环境和荷载共同作用下的耦合效应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所所长王振地介绍,为开发更符合混凝土实际服役状态的耐久性试验方法,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于2011年成立了技术委员会RILEM TC 246-TDC,旨在开发评价在机械荷载与氯离子渗透共同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的试验方法。基于在5个实验室持续开展6年的对比试验,于2017年发布了RILEM标准《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性能试验方法》。

此后的2017年,RILEM TC 281-CCC WG4工作组成立,继续开展混凝土在机械荷载与碳化共同作用下性能劣化方面的研究。经过来自4个国家的6个实验室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先后进行了两轮对比试验,量化了荷载对含辅助性胶凝材料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用于评定荷载对混凝土碳化影响的测试方法,2023年发布了RILEM标准《压应力和 拉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碳化深度测试方法》,给出了详细的实验程序,以确定压荷载和拉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碳化行为。

上述两个实验方法标准是总院在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为后续混凝土耐久性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振地介绍,多个施工单位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 混凝土耐久性评价方法应用于地铁工程、跨海大桥和高速铁路等多个重点工程的辅助设计与安全服役期验证评估,提升了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安全性,技术经济效益明显。

标准化不仅是技术成果的固化,更是推动行业技术升级的“加速器”。同样是在2023年,国检集团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5722:2023 Fine ceramics (advanced ceramics,advanced technical ceramics)—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ensile and shear creep of ceramic adhesive,中文名称《精细陶瓷(高性能陶瓷,高技术陶瓷)——陶瓷粘结剂拉伸和剪切蠕变试验方法》发布。这是国检集团中央研究院万德田团队的技术标准化又一案例,有效地解决了陶瓷粘结剂拉伸和剪切蠕变长期以来无法测试的技术难题,对陶瓷粘接类构件的服役安全和优化设计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度参与标准化组织管理

据《中国建材》杂志了解,截至目前,中国建材总院除主导发布国际标准20项外,还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各类标准1400余项,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支撑。主导标准制定的背后,离不开多年来总院在标准化组织管理工作的深度参与。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依托总院各单位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10个,如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工业玻璃和特种玻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

此外,中国建材总院作为4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总院,定期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各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年度会议及工作组会议,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如西安轻工业钟表研究所有限公司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钟表技术委员会(ISO/TC 114),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建筑玻璃标委会(ISO/TC 160),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陶瓷砖标准化委员会(ISO/TC 189),以及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精细陶瓷标委会(ISO/TC 206)。越来越多的总院专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担任主席或官方联络人。 

当全球建材产业竞逐新赛道,中国建材总院的标准化工作还将怎么走?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建材总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郅晓表示,总院将深耕七大学科优势,整合创新资源,以标准化为纽带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抢占产业制高点。同时,深度参与全球标准治理,输出中国方案,以创新驱动的标准化战略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相关链接:

图视国检

国检微信群

扫码关注二维码

从国际规则旁观者到制定席,以标准“软实力”夯实发展“硬支撑”
发布日期:2025-04-15 17:5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国检集团

媒体聚焦

近日,《中国建材》杂志发表专题文章《从国际规则旁观者到制定席——中国建材总院以标准“软实力”夯实发展“硬支撑”》。今年,国检集团主笔的ISO 11983:2025《道路车辆-安全玻璃材料-电致可调玻璃试验方法》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是全球范围内公开发表的汽车行业首个智能玻璃国际标准,是国检集团继2011年发布我国建材行业第一项利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转化而成的国际标准ISO 13124: 2011以来,发布的第15项国际标准。从国际规则旁观者到制定席,国检集团持续在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以标准“软实力”夯实发展“硬支撑”。

▐来源:《中国建材》杂志、国检集团、水泥新材院

中国建材总院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新中国建材科技的“摇篮和发源地”,通过主导多项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参与国际技术组织管理以及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应用,以标准“软实力”夯实行业发展“硬支撑”,显著提升了中国建材总院在建材领域的技术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国际标准再添新

瑞士当地时间1月28日,北京时间1月29日春节当天,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来好消息,由中国主导编制,中国建材总院所属国检集团主笔,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瑞典等国参与编制的ISO 11983:2025《道路车辆-安全玻璃材料-电致可调玻璃试验方法》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汽车行业首个智能玻璃国际标准,也是全球范围内该领域公开发表的首个标准。

国检集团玻璃事业部总经理助理丁佐鑫告诉记者,电致可调玻璃是近年来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创新技术。这类玻璃通过电场或电流调节透光率、反射率或颜色,提升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现有传统安全玻璃标准无法完全覆盖其特殊性能的测试需求。ISO 11983:2025聚焦汽车用智能玻璃,针对汽车用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无机全固态电致变色材料、悬浮粒子调光材料、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染料液晶材料等不同技术路线产品,系统规定了基础试验方法。

“从材料的稳定性测试到调光性能的精准评估,确保产品质量可靠,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汽车智能玻璃走向更成熟的发展阶段。”丁佐鑫表示,在全球汽车与玻璃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经过多轮严谨研讨与反复验证,这一新发布的标准将为各国汽车智能玻璃的产业发展和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引,也将提振国内智能玻璃产业的发展信心,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国内玻璃产业转型升级。

加上这一最新发布的国际标准,自2011年发布我国建材行业第一项利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转化而成的国际标准ISO 13124:2011以来,中国建材总院累计主导发布ISO、IEC、RILEM国际标准已达到20项。

抢占技术话语权

一个企业的国际化标准工作表现突出,反映了其在技术实力、行业影响力、战略布局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中国建材总院的标准化工作成果,源于其自身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和行业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建材总院混凝土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死磕”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提出的两个试验方法标准为在材料和设计规范中考虑环境和荷载共同作用下的耦合效应提供了有力支撑。该所所长王振地介绍,为开发更符合混凝土实际服役状态的耐久性试验方法,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于2011年成立了技术委员会RILEM TC 246-TDC,旨在开发评价在机械荷载与氯离子渗透共同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的试验方法。基于在5个实验室持续开展6年的对比试验,于2017年发布了RILEM标准《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性能试验方法》。

此后的2017年,RILEM TC 281-CCC WG4工作组成立,继续开展混凝土在机械荷载与碳化共同作用下性能劣化方面的研究。经过来自4个国家的6个实验室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先后进行了两轮对比试验,量化了荷载对含辅助性胶凝材料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用于评定荷载对混凝土碳化影响的测试方法,2023年发布了RILEM标准《压应力和 拉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碳化深度测试方法》,给出了详细的实验程序,以确定压荷载和拉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碳化行为。

上述两个实验方法标准是总院在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为后续混凝土耐久性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振地介绍,多个施工单位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 混凝土耐久性评价方法应用于地铁工程、跨海大桥和高速铁路等多个重点工程的辅助设计与安全服役期验证评估,提升了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安全性,技术经济效益明显。

标准化不仅是技术成果的固化,更是推动行业技术升级的“加速器”。同样是在2023年,国检集团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5722:2023 Fine ceramics (advanced ceramics,advanced technical ceramics)—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ensile and shear creep of ceramic adhesive,中文名称《精细陶瓷(高性能陶瓷,高技术陶瓷)——陶瓷粘结剂拉伸和剪切蠕变试验方法》发布。这是国检集团中央研究院万德田团队的技术标准化又一案例,有效地解决了陶瓷粘结剂拉伸和剪切蠕变长期以来无法测试的技术难题,对陶瓷粘接类构件的服役安全和优化设计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度参与标准化组织管理

据《中国建材》杂志了解,截至目前,中国建材总院除主导发布国际标准20项外,还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各类标准1400余项,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支撑。主导标准制定的背后,离不开多年来总院在标准化组织管理工作的深度参与。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依托总院各单位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10个,如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工业玻璃和特种玻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

此外,中国建材总院作为4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总院,定期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各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年度会议及工作组会议,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如西安轻工业钟表研究所有限公司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钟表技术委员会(ISO/TC 114),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建筑玻璃标委会(ISO/TC 160),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陶瓷砖标准化委员会(ISO/TC 189),以及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精细陶瓷标委会(ISO/TC 206)。越来越多的总院专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担任主席或官方联络人。 

当全球建材产业竞逐新赛道,中国建材总院的标准化工作还将怎么走?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建材总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郅晓表示,总院将深耕七大学科优势,整合创新资源,以标准化为纽带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抢占产业制高点。同时,深度参与全球标准治理,输出中国方案,以创新驱动的标准化战略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